問題三:孩子唱歌“五音不全”
孩子在唱歌中經常會出現“五音不全”,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孩子的“五音不全”主要體現在唱歌的音準上,會走音跑調。
2、唱歌像說話、說歌,沒有高低音之分,不入調。
3、唱歌時音忽高忽低,唱不準組成旋律的每個音。
4、孩子普通話的咬字發音不準,影響唱歌時的音準。
“五音不全”的孩子,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訓練糾正:
1、培養孩子的聽音能力。音準和聽音能力有很大的關系,聽音能力差的,彈和唱完全是兩個調。成人可以演奏樂曲或者用錄音機放歌曲讓孩子聽后跟著唱,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學一種樂器,讓孩子邊彈、邊聽、邊唱,聽聽彈的音和唱的音是否一樣準確。
2、家長不要讓孩子清唱歌曲。清唱會使孩子起音不準,更容易走調,要讓孩子跟著琴唱,或者跟著錄音機磁帶唱,剛開始小聲地跟唱、練習。對某句歌曲唱不準的,家長要耐心地逐句教,讓孩子逐句聽錄音,逐句學唱練唱,直到唱準為止。
3、如孩子普通話發音不準,家長可選擇一些兒歌讓孩子朗誦,要注意朗誦時的咬字發音和聲調,幫助孩子提高音準能力。
4、選擇適合孩子唱的歌曲,使孩子在自然聲區里唱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音準。
問題四:孩子唱歌跟不上節拍
孩子唱歌跟不上節拍大致會有以下幾個原因:
- 孩子的辨音能力差。
2、歌曲的旋律太復雜,曲調和歌詞結合不當。
3、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傾聽能力差。
針對上述原因,在指導孩子唱歌時就應注意:
- 為孩子選擇演唱的歌曲時,要注意曲調要能和歌詞相結合。旋律要簡單、鮮明、流暢。不要從成人的角度去選擇。
2、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在學唱之前,要多讓孩子多聽幾遍音樂,并且指導孩子要跟著音樂用拍手或拍腿等方式拍出節奏。
3、指導孩子一邊拍節奏,一邊和著音樂的旋律朗讀歌詞,體會歌詞和曲調是怎樣結合的。例如“一只小青蛙,在岸上呱呱”,在朗讀歌詞時,讓孩子讀成“一只/小青蛙/在岸上/呱呱/ ”。
4、孩子學唱時,成人為孩子充當“指揮”,用手勢或敲打節奏來幫助孩子合上音樂的節拍。也可以讓孩子一邊唱歌一邊拍手,增強唱歌的興趣,提高合拍的能力。
5、在孩子學會唱一首歌后,還可引導孩子一邊唱一邊用身體其他部位的動作伴隨著音樂的節拍進行活動。
問題五:孩子唱歌不會用自然音唱
有些孩子唱歌不會用自然音唱,如:有的唱起來大聲喊叫;有的蹩著嗓子尖聲尖氣地唱歌;有的模仿美聲唱法,又學得不像,讓人聽了覺得很別扭;有的唱歌時發出刺耳的怪聲,這些現象都是不正確的。
怎樣才能使孩子會用自然音唱歌呢?
- 家長可以將孩子唱得不好聽的聲音錄下來放給孩子聽,再把優美的兒童歌曲給孩子欣賞。通過比較,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歌聲不如磁帶上的歌聲好聽。接著告訴孩子,磁帶上錄下來的歌曲是用自然音唱的,所以這么好聽,從而激發孩子要用自然音唱歌的愿望。
2、家長在教孩子唱歌時,可以啟發孩子用像說話一樣自然的聲音來唱歌。也就是說讓孩子在說話的基礎上,放松地唱出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不同音,注意口形要呈圓形,下巴要放松。
3、可以用游戲的方式教孩子學會正確的呼吸。如“聞花”,盡量使吸氣深一些。家長示范,讓孩子模仿。
4、家長要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家長用自然音說話、唱歌,以自己的行為感染孩子,同化孩子,使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用自然音唱歌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