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風格或者說音樂的風格掌握得好與壞,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我們常常聽一些獨唱音樂會的演出,有的人聲音相當漂亮,發聲技巧也很高超,但整臺音樂會從中國民歌唱到歐洲的古典藝術歌曲,聽起來聲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韻味上也好,總是一個樣,一個味,讓人聽了過耳即忘,缺少心靈的共鳴和藝術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藝術修養和文化修養,把各種風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調,南轅北轍,與原作差距甚遠。
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沒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對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個人風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沒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來表達作品的風格。因此歌唱者要準確地表現作品的內涵還必須事先研究作品的風格(也就是演唱風格)。
當然與其它姐妹藝術相比,音樂的風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樂是無形的時間藝術,而繪畫、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間藝術,因而他們的風格往往比音樂更容易一目了然。一個歌唱者文學修養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因為風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認識基礎上的。
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能把音樂的全部涵義,讓聽眾“一耳了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