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歷過三峽移民則很難體會到背井離鄉的苦楚,這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搬遷,而是要永別祖祖輩輩耕耘過的故土。對于移民來說,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家園被江水永遠地淹沒是那樣的殘酷,但這又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移民們搬遷時撕心裂肺的哭喊帶給我深深的震撼。我們在外的游子,不也是另一類移民嗎?”
三峽大壩施工前期,住在三峽岸邊的巴蜀人民開始了大遷移,在這一背景下,由談焱焱作詞,胡廷江作曲,周強演唱的《祝福三峽》應運而生。歌詞質樸無華,旋律深沉悠遠又略帶幾分凄楚。
“告別三峽,走向天涯,帶走行李留下了牽掛。”“告別三峽,遷居天涯,安好新家牽掛著老家。喊一聲星和月,多想聽聽久別故鄉人說話。”周強層層的啼唱,如蓮花不著水,天真自然。離別的苦痛與無奈,一生一世難以割舍的情,一生一世難以撫平的傷,融入到他飽含激情的歌聲中。伴著歌聲,在外游子們思鄉但又歸不去的哀愁也達到了極點。
周強,這位從四川重慶的偏遠山村走向城市的歌者,角色從工人轉變成音樂學院老師的男高音歌唱家,現已德藝雙馨,桃林滿天下。而他精神上的返鄉情節,使他的歌聲注定要指向身后熟悉的鄉土世界。在他發行的原創歌曲中,唱著故鄉的一草一木,演繹著故鄉不同行業人民的生活并深刻揭示出他們精神的本質。
“每當我回到故鄉總要去看看課堂,懷著深切的思念,把敬愛的老師探望。他依然帶著微笑,站在講壇上,哺育桃李遍地芬芳,自己卻滿頭白發蒼蒼。”這首《每當我回答故鄉》,是周強為他的恩師黃文慶而唱。據周強介紹,當年是因為黃老師 “要考不上,工作丟了,我們可以再找,相信你是沒有問題” 的這句鼓勵的話,讓周強有了去外地考試的勇氣。已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周強,永遠忘不了人生當中的第一位恩師,而這位遷居他鄉的游子,每當回到故鄉時,看著老師滿頭的白發,聆聽著老師講課的聲音,除了悄悄涌出的淚水和祝福外,留下的只有離開時深切的思念和對恩師的崇敬。
在周強很小的時候,似乎就已經聽慣了打石匠的號子,那個時候他并不明白號子的意義。后來才知道號子就是父輩謀生的信念,喊起那號子,生活的路才會繼續前行。
當周強從鄧曉崗老師手中拿到《石工號子》這首歌時,他幾次飛回重慶與山城的10多位“棒棒”一起掄起大錘,以便喚醒記憶中的號子。
“對面那個幺妹啥,你看過來喲。石匠那個號子啥,響遍了幾道彎喲呵。千斤重的鐵錘,舉上了天喲呵。辛勤的汗水,匯成了幸福的泉喲。”聲音時而如崇山峻嶺般粗獷豪邁,時而像鄉間涓涓細流般柔情蕩漾,從高亢到低回,就這么一波三折、不斷縈回,繪制出打石匠們單調生活中簡單而又真實的快樂,編制出周強對家鄉人民的情。
鳥戀舊林,魚思故淵;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有多少人為了生活,離鄉背井,乃至飄揚過海,謀生異域。但鄉情不因地理距離的遠近,或淡或濃。“別問我的愛有多真,離別這么多的人,流淚痕。巖上的楓葉幾時紅,巫山煙雨念故人。夢里枕著長江水,鄉音送鄉親, 送別三峽人。”周強的《三峽人》在我們心中回蕩。
周強其人:
周強:出生于四川重慶偏遠山村,男高音歌唱家,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青年教師,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的弟子。1997年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北京國韻之音聲樂教育中心民族聲樂指導老師。出版發行四重唱CD專輯《北斗星》、《永恒的愛戀》,個人CD專輯《鷹翔》。曾主演《江姐》《黨的女兒》《竇娥冤 》《 小二黑結婚》 等多部歌劇,拍攝音樂電視《祝福三峽》、《美麗的阿依河》,拍攝NV《巴山背二哥》《每當我回到故鄉》《黃河原本并不黃》、《當兵圖個啥》(上述曲目集結成DVD專輯《奔跑》)?!栋蜕奖扯纭贰ⅰ缎《诮Y婚》、《祝福三峽》、《每當我回到故鄉》、《石工號子》等曲目經常在CCTV音樂頻道播出。